网上药店
您现在的位置: 论语 >> 论语名句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論語研讀第一六六集

来源:论语 时间:2021/4/6
北京治白癜风哪里最好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lx/index.html

未改心肠热,全怜暗路人。

但能光照远,不惜自焚身。

論語研讀第一六六集

仲弓為季氏宰,問政,這一章我們繼續來研究,孔子告訴他,要先有司,赦小過,舉賢才。先有司,設官分職,選擇好的有司出來,你這個政治以人為本,這個政治一定辦得好。赦小過就不會擾民,民眾他無形中犯的小過,你用寬大的能夠饒恕他,赦免他,你就可以得到民心。舉賢才,凡是有賢能的人,你舉用他,其餘的人都受到鼓勵,他都是學品德,學有用的辦事能力,這有很多鼓勵的作用。

下面仲弓就再問了,曰,曰是仲弓說的,焉知賢才而舉之,前面講先有司,赦小過,仲弓就知道了。講到舉賢才,仲弓就問孔子了,焉知賢才而舉之,焉當何字講,何能知道誰是賢才,來把他舉出來。賢才是不錯,誰是賢才,你怎麼知道那個人是賢才?這一句裏面就是說,怎麼知道那是賢才,然後把他舉出來?仲弓就問了。

下面這個曰是孔夫子答復他,仲弓這個問題也就是跟我們一般人所想的問題是一樣的。講到賢才,社會人羣那麼多,尤其古人講的不是自己競選,真正有道德,有才能的人,自己不會到處來宣揚自己。你怎麼知道他是賢才呢,這是一般人都會想到的問題。你看孔夫子怎麼答復,聖人答復的話,那有智慧!

舉爾所知,社會人群那麼多,你說舉賢才,不能完全知道,也不知道誰是賢才?你既然出來作季氏宰,替季氏辦政治,你不能說,跟你相處的人不能說沒有一個是賢才吧。你就你所知道的,就你所知道誰是賢才,你把他舉出來。舉爾所知,爾當你字講,就把你所知道的那個賢才,你舉出來。其餘的呢,爾所不知,你所不知道其餘的賢才,人其舍諸,他人知道你真正想舉賢才的話,而且又把你所知道的賢才你舉出來了,人家看見你,你所不知道那些賢才別人知道的,其舍諸,他人不會把那個賢才放棄在那裏。舍就是捨棄,這個舍字跟左邊加一個挑手邊是一個字,捨棄。諸這個字用在一句的結尾當之乎這兩個字講,人其舍之乎,舍之乎那個之字代表賢才,你所不知道的那個賢才,他人,其是指的這個人,指的他人,他人,他們會捨棄你所不知道的那個賢人嗎?是這個意思。這個辦法好得很!

就拿現在來講,現在作校長,不管你是哪一級的校長,中學也好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你這個校長真正要想找出好的老師出來,你怎麼找法子?你先就是要找出一個,把你所知道不管是一個是幾個,你就任用他。你任用他的話,不要有任何條件的,你就用他。其餘的人知道,某某校長真是要挑選好的老師,我所知道的我就向他推薦,自自然然的把好的老師推薦給你。既然人家把好老師推薦給你,知道你用賢能、好的老師,人家就不敢把不好的老師推薦給你。人家所推薦的是真正好的老師,這是舉這一個例子。

在機關裏辦政治也是這樣,公務機關也是這樣,當然現在公務員是要考試的,要考試才能進來,但是現在有一個制度,開方便之門,除了考試以外,還有聘用人員,聘用人員就是不經過考試,他也可以進來。就拿聘用的人員來講,你作縣長,你要求一個賢能的聘用人員,這個聘用人員,你也不談任何條件,純粹是以他賢能取,你所取的就是純粹賢能。別人的話,你只要選出一個賢能的人來聘用他,其餘的人就把真正那些賢能的人就推薦給你,不是賢能的人,人家就不敢推薦給你。所以孔夫子答復這話多麼圓滿!

這裏歸結在哪裏呢?舉賢才,舉爾所知,爾所不知,人其舍諸,這是舉,舉就是現代人所講選舉。選舉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,現在才講選舉,古時候不講選舉嗎?古時候,不但孔夫子那個時候,堯舜時代就是選舉。堯帝就是在民間徵求賢能的人,結果把舜舉出來了。舜不是堯自己去找的,是別人了解舜是一個賢能的人,把他舉出來。他賢能在哪裏?舜是大孝子,孝子是從天性裏面用出來的,舜帝就是從孝道成就他聖人,堯帝一聽到這個人怎麼樣,他是孝子,把他選出來的。

舜帝後來選,選誰?選禹王,夏禹王也是選出來的。到後來,夏桀王的時候,成湯王把夏桀王放逐出去,自己建立殷朝天下的時候,他也找,選那些賢能的人來幫他治理天下,都是選。那些賢能的人,歷史上最有名的,皋陶、伊尹、傅說都是從民間選出來的。你說中國古時候沒有選舉嗎?那個選舉才是真正的選舉!所以歸結在這一章講舉賢才,禮記禮運篇裏面講得清清楚楚的,選賢與能,賢能。聖人治理天下,他一個人不能治理,沒辦法,他就是選賢與能,這就是人本政治,以人為本。

過去雪公講論語的時候,常常舉例子說,好人辦事,壞事也辦好了;不好的人,惡人來辦事,好事也辦壞了。人重要!所以這一章、前面那一章都是有關政治,所以孔子的政治學跟現在的政治學一對照,你就知道哪個好,哪個不好,你就看出來了。賢能舉出來,他本身就是脩道的人,事情辦出來,處處都是合乎道,都是利益天下人。現在的政治講政黨政治,講是為黨,實際上黨不提名他,他就離開,脫黨了,他就自己選舉出去,他顧及的還是自己,自私嘛。所以現在講的政黨政治,怎麼能跟古時候,中國古時候那個選舉相比。我們現在不懂,也不讀古書,古代的情形,歷史他也不讀,只知道現在的民主選舉。現在民主選舉副作用很多,他還堅持一定要民主選舉,非這個不可。反過來還講,中國自古以來,幾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,不民主,說這種話的人,對於中國固有文化絲毫不了解,稍微把中國的歷史,儒家這個經典你看一看,就不敢這麼批評。這就是舉賢才,有道德、有辦事能力的人,凡是這些人他都是這個心來向著脩道那個路上去走,都是想脩道,學道為了就是要成就聖人,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。有了這個基本的認識,他才真正發揮他的才能,貢獻天下人,他才放棄自私心。沒有這個基本的觀念的話,雖然講論語,學論語,還把這個論語拿來自己謀求自己的名利,那就錯了,那就錯誤了,把孔夫子的意思完全變更了。

我們現在不是講故意批評人家,外國人也學論語,他學論語,他把論語用在什麼呢,對於員工,要求員工盡量把自己能力付出來,對員工實施魔鬼訓練,怎麼樣增進生產,怎麼樣研究產品,精益求精。研究出來的話,首先就登記這個智慧財產屬於我的,別人有意侵犯他,他就到法院來告他。他就把論語用錯了,論語就用來自己謀求利益,這是外國,我不方便講哪一個國家。

所以講論語,講儒家哪一部經典,必得要把這個出世法講出來,必得要引導人你要學道,有學道之心,要求解決生死問題,這個大前提樹立了,那才真正的來信奉孔夫子這個教育。不然的話,一說就偏了,一作起來就偏了。

現在講五百一十七頁。

這一章經文比較長,所講的事情也比較複雜。衛君,就是衛靈公的那個國家,衛靈公他有個夫人叫南子,南子這個人有才能,品行不大好。衛靈公的太子就是蒯聵,這裏面都有講的,各位聽聽就好了,然後你找到裏面就知道了。蒯聵不滿意他的母親南子這種行為,有的注解講蒯聵想殺害這個南子,他的母親,但是是不是真實的,很難說。究竟是蒯聵想殺害南子呢,還是南子有意設陷阱來害太子,這歷史上的事情,你要求個真相,求不出來的。南子說,這個太子蒯聵要殺她,就在衛靈公前面講,衛靈公當然聽南子的話,後來被太子知道了,太子就恐懼了,就跑到國外去了。跑到國外,跑到哪去呢?後來跑到晉國,晉家原來有六卿,後來變成三家,韓趙魏三家,韓趙魏三家到了戰國時代就把晉國分成三個國家。在春秋時候,韓趙魏還是晉國的一個卿大夫。蒯聵就是到晉國依靠趙家。到後來衛靈公死了,要由太子來繼位,太子跑到國外,南子——衛靈公的夫人,在衛靈公沒死之前就想要找出繼承人來,後來到死了之後,南子作主,要把另外一個公子叫郢,公子郢,郢這個人很好,他就不接受。後來不得已,就把蒯聵的兒子叫輒,叫出公輒,以他繼承君位,這個輒就是衛靈公的孫子。這個時候這個輒繼承衛君的時候,也不少年數了。

就在這個時候,子路就問孔子,衛君待子而為政,衛君指的輒,衛靈公的孫子,他等待你去幫助他辦政治。子是稱呼孔夫子,老師你要是去的話,奚先,奚當何字講,以辦哪樁事情為先?那就是說,你要答應衛君替他辦政治的話,你將先辦那一樁事情?

子曰,這都是預先假設的話,不是事實。孔子就說,如果叫我去辦政治的話,必也正名乎。你問奚先,我先要正名。正名,正什麼名呢,先講正名這個意思,孔子為什麼要講正名,後面就講到,一個名稱就代表一件事情,名稱不能錯誤。

過去雪公就講到這個,比如說這是個茶杯子,茶杯就是茶杯,你要叫這個茶杯叫茶盤子,盤子,茶盤是茶盤,茶杯是茶杯,你要叫茶杯,你告訴他你給我拿個盤子來,人家就給你拿個盤子來。拿個盤子來的話,盤子不能盛茶水。反過來講,你要茶盤子的話,你跟人講跟我拿個茶杯來,人家拿個茶杯給你。你要茶盤子,是要端茶來用的,他給你拿個茶杯來,跟你所要的不相同,就亂了!這舉一個例子,像這個例子很多,所以先要正名。

這在古人也講到的,古人怎麼講的呢?劉寶楠的論語正義裏面舉出呂氏春秋,他是舉出呂氏春秋裏面。呂氏春秋裏面就講,每一樁事情的名稱跟那個事情的本體,名實要相符,名實不相符就亂了。他舉出什麼例子呢,就跟我們老師舉的例子,大意是相符,舉的例子不相同。在呂氏春秋裏面講,要想叫人家給你買一匹馬,你告訴他,你給我買一條牛過來,你的本意是要買馬,但是你指的名稱是牛,人家就給你買一條牛來,結果買的牛不是馬是牛。反過來講,你要想買一條牛,你講的不是牛,你給我牽一個,買一匹馬過來,人家就幫你買一匹馬給了你,結果你得到的不是牛而是馬,牛與馬亂了,名稱與事實亂了,這就表示名不正,言不順。馬就是馬,牛就是牛,馬的名稱跟馬的本身,應該名符其實。你把名稱叫錯誤了,你所求的與你求到的那個不相符,就亂了。用在這裏孔子所講必也正名乎,假如我要去替衛君辦政治的話,首先我要正名,這是孔子講的。

但是正什麼名呢,古人的注解很多,有的認為衛靈公的孫子繼承君位有很多年了,你去辦政治就應該正他的孫子國君的名,把它正過來,替他辦事,名正言順。

有的注解講,衛靈公的太子現在跑到國外去,衛靈公死了以後,既然這個太子是衛靈公所立的一個太子,應該由他來繼承君位,孫子應該讓位給他父親,給這個太子,要正這個名。

還有古人注解,不是指的這個衛靈公的孫子跟衛靈公的兒子這兩個,正這兩個的名,他說正百事之名。你治理這個國家,國家事情很多很多,哪一樁事情的名先要把它正過來,不要亂了。所以古人注解這個正名,很多很多。注解經書這樣注解法子,叫我們研讀的人莫衷一是,很為難。所以雪公就講,孔子只講必也正名乎,只講到正名,沒有提到正什麼名,你後代的人,任何後代的一個人,你不能跟孔子相比,孔子都沒下結論,你能替孔子下結論嗎?

必也正名乎,究竟正什麼名?懸疑在那裏就好,不作決定。作學問的態度應該如此。所以孔子講,必也正名乎。

子路一聞到,一聽到就說了,有是哉。有是哉,就問孔子,有這麼回事情嗎?要正名嗎。子之迂也。子是稱孔夫子,老師你這個想法太迂闊了,迂闊就是不切實際這個意思。奚其正,奚其正,你怎麼個正法?在子路的想法,奚其正,何必正名,既然衛靈公死了,已經由他的孫子來繼承君位了,繼承已經不少年數了,就幫助他辦理政治就好,不必講正什麼名。你講正名怎麼正法子呢?你講正名那就太迂闊了,這是子路不贊成孔子正名。

孔子說,野哉由也。野哉,有人注解,古人注解,子路太野蠻了。這就是毀謗賢人了,你把野哉是孔子稱呼子路野蠻的話,這個講法是毀謗賢人的。野哉這個野就跟前面講野人也,野人就是不住在城市裏面,知道世間的事情不多,意思就是野哉,由也。你啊,你所見不廣,你知道的不多,是這個意思。由也,由是子路的名字。

君子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君子一個求學的人,脩道的人,這都是君子,於其所不知,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,蓋闕。蓋闕根據古人的注解,蓋闕這兩個字是齊國人一個方言的意思,是區蓋的意思,區是區別,區隔開來,區蓋這兩個字就是不知道的那些事情,不能下決定的事情,叫作蓋闕。後面講義裏面有講就是區蓋的意思。如也就是說既是不完全了解,你就懸疑不說它就是了,先把子路糾正一下,糾正你不知道的事情,你不必亂說。為什麼呢?不知道的事情你就是放在那裏不下結論就好。

下面孔夫子再講,名不正,則言不順。孔夫子就解釋為什麼要正名,名與事實不符合,牛就是牛,馬就是馬,茶杯子就是茶杯子,茶盤就是茶盤子,這個名與那個實相符,這才不亂。你辦政治的時候,名與事相符的,你的政治一切才不亂,所以名如果不正,言就不順了,你心裏所想那個東西,你這個名叫得不對,結果就亂了。言不順,則事不成。言就說出來,言語說出,那個名稱跟事實不相符,不順就是不相符,你辦任何事情都辦不成功。

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。事情辦不成功,禮樂是什麼呢?辦政治,孔夫子辦政治要講禮樂,脩道也是要禮樂。禮就是講規矩,守住規矩然後事情不亂。脩道的話,你講念佛,得一心不亂,你才能夠成就往生,不得一心不亂,那就亂了,那怎麼成呢?這個就是用禮樂來規範,禮樂就是教人家心裏不亂,然後事情能辦得成,脩道也能成。

如果說是禮樂不興的話,大家都不講,都不學禮樂,則刑罰不中,辦政治免不了刑罰的,刑是刑,罰是罰。刑罰不中的話,民眾無所措手足,措手足,一般民眾不知道如何是好,手足無措的。你政治要辦什麼事情,民眾不知道怎麼樣來配合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於其言,無所茍而已矣。不能隨便說話。

這一篇,時間到了,文法講過去了,意思,下次我們再補充一下。今天就說到這裏為止。

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,如有錯誤,敬請各位老師指正,不勝感激。南無阿彌陀佛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qusililanka.com/lymj/8064.html